提高供需灵活性,进一步释放消费潜力
发布时间:2025-11-17 09:50
中国经济网版权所有 中国经济网新媒体矩阵 网络广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京ICP040090) 记者 刘猛 11月14日召开的国家常务会议部署了增强消费品供求弹性进一步促进消费的政策措施。会议指出,提高供需弹性是进一步释放消费潜力、畅通经济周期的有效举措。中国数字现实融合五十年论坛智库专家洪勇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供需适应是指供需在结构、质量、效率等方面的动态匹配。上述会议提出,消费升级要带动产业升级,以高质量供给更好满足多样化需求,实现更高水平的动态平衡。供给与需求之间。要加快新技术新模式创新应用,加强人工智能融合做强,聚焦重点行业和领域生产附加值新产品新服务,持续扩大消费新增量。要积极支持企业扩大特色优质消费品供给,加快安全、性能、绿色等标准更新升级,完善认证体系。要围绕细分市场精准匹配不同人群需求,建设一批柔性制造工厂,推动生产响应个性化消费需求。要培育消费新业态、新业态,丰富金融产品和消费服务,营造高效消费环境。朱克利 创始人国研新经济研究院院长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这些政策措施不仅着眼于当前的消费增长,更着眼于长远的产业升级。它们主要具有三大特点:一是技术驱动特征明显,强调人工智能的融合与赋能,通过开发新产品创造满足新需求、提高供给效率;二是标准的引领作用有目共睹。通过加快安全、性能、绿色等标准更新升级,提高市场准入门槛,淘汰落后产能,从而优化供给质量,创造消费增量。三是生态布局的思考,从柔性制造到培育新消费格局,从金融支持到环境营造。政策覆盖全产业链。当前,我国正处于消费结构升级的关键阶段。文化旅游、医疗健康等消费缺口较大,银色经济和一线经济的快速发展也为扩大消费注入了新动能。朱克利认为,消费市场不是简单的买卖关系,而是消费者用脚投票的动态过程。围绕细分市场需求的精准匹配,本质上是消费升级背景下的产业创新。当生产方能够高效响应个性化需求时,消费者不必为标准产品妥协,企业也可以通过溢价获得更高的利润。这种变化可以让消费者从产业链末端重新回到中心,真正实现按需生产。在倪虹勇看来,这次会议的部署体现了从“增量拉动”到“结构调整”的战略转变。政策重点从普惠支持转向围绕细分市场精准匹配不同群体需求,从单一消费刺激转向构建“科技赋能+场景创新+金融支持”的系统解决方案,通过提高供需灵活性缓和经济周期,从制度上融入通过适应激发内生消费力的深层次改革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