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斯拉需要新的“上海时刻”
发布时间:2025-10-28 09:38
作者 |编辑丁卯 |张帆10月23日,特斯拉发布2025年第三季度财报。数据显示,特斯拉本季度录得利润280.95亿美元,同比增长11.57%,好于市场预期;同期,其毛利率达到18.0%。不过,营收方面的表现却不尽如人意。受成本上涨等因素影响,特斯拉本季度营业利润和归属母公司净利润分别下降40%和37%,降幅超出市场预期。相应的营业利润率和归属母公司净利润率分别下降至5.8%和4.9%。值得注意的是,本季度新技术业务方面,特斯拉推迟了OptimusV3的量产,引发市场恐慌。业绩公布后,资本市场悲观情绪迅速释放。特斯拉跌幅超过美国股市当天收盘后上涨4%,但在第二天的交易中收复了部分失地。那么,特斯拉本季度财报表现如何?展望未来,机器人和其他科技行业潜藏着哪些危险?主要汽车市场表现平平。作为特斯拉的核心市场,25Q3,特斯拉整车业务营收为212.1亿美元,同比增长6%,大大超出市场预期。汽车业务扣除监管点后营收为207.9亿美元,同比增长7.8%。图片:特斯拉汽车营收与发展数据 图片来源:Hangin、36氪 汽车业务营收的意外增长很大程度上得益于特斯拉第三季度销量的复苏。第三季度,特斯拉全球汽车出货量达49.71万辆,同比增长7.4%,创下单季度新高。图片:特斯拉的交付量和增长。数据来源:Wind、c36氪收集。这是特斯拉“以价换量”刺激需求的做法的结果。今年,特斯拉通过金融促销、库存车辆折扣等方式变相降价。 10月初,它在北美推出了缩小规格的Model 3和Model Y标准版。价格的持续下降推动了特斯拉销量的增长。但弊端也不断显现。尽管营收大幅超出预期,但汽车本季度的毛利率仍然较低。第三季度,汽车业务剔除监管点后的毛利率仅为15.4%,同比下降1.7个点,大幅低于市场预期的16.3%。图:特斯拉汽车业务毛利率 数据来源:Wind,36氪从经济自行车角度累计,第三季度特斯拉自行车均价为4.18万美元,一辆SL同比增长0.4%,明显低于平均水平。同时,受关税影响,本季度自行车成本上涨2.4%,最终导致自行车毛利润跌至6400美元,同比下降近10个百分点。图:特斯拉单位经济形势 数据来源:Wind、36氪编译 总体来看,虽然“以价换量”带来的销量增长刺激了特斯拉的盈利,但单车毛利润的持续下滑加上关税冲突的负面影响,导致特斯拉汽车业务盈利大幅下滑。进入第四季度后,考虑到北美补贴政策的缩减,特斯拉销量能否稳定仍存在很大不确定性。当销量下滑削弱了规模优势,再加上关税的影响,很可能会强化特斯拉销量的疲软。毛利率下降,引发市场悲观情绪。能源业务超出预期,但成本上升挤压利润。本季度,能源业务的意外增长是特斯拉财报的一大亮点。数据显示,25Q3企业业务和商业服务营收分别为34.2亿美元/34.8亿美元,同比增长44%/24.6%。能源业务的快速扩张很大程度上得益于AI基础设施的进步,这增加了能源存储的需求,并推动了特斯拉PowerWall产品的销量。图:特斯拉能源业务利润及毛利率 数据来源:Wind,36氪整理 更值得注意的是,本季度能源业务毛利率进一步提升至31.4%,业务利润率也超出市场预期,部分规避了毛利率下滑的风险。汽车业务并推动整体利润率提升。不过,由于AI、机器人等成本投入进一步加大,特斯拉第三季度营收增加但利润不多,营业利润和归属母净利润均走弱。数据显示,特斯拉本季度研发费用和销售、管理及一般费用分别为16.3亿美元/15.6亿美元,同比增长57%/32%,大大超出市场预期。同时,本季度还增加了2.4亿的重组和其他成本。根据业绩会解释,这部分成本主要涉及:(1)人工智能和新产品的前期投入; (二)降本增效引起的调整成本; 。 (4)股东大会诉讼及筹备以外的费用。总体而言,特斯拉本季度成本上涨,去除成本由于业务边界投资进一步加大了贸易冲突叠加的成本压力,导致营业利润同比下降40%,归母净利润同比下降37%。图:特斯拉营业利润和营收数据 来源数据:air、36氪 人形机器人能否复制“上海奇迹”?尽管近两年特斯拉基本面持续走弱,但仍享有较高的市场估值溢价。本质上,这是因为特斯拉是一家典型的预期定价公司,市场对其寄予更多期待,以巩固其能源科技巨头的身份。换句话说,智能驾驶、机器人等前沿业务的增长潜力巨大,并由此带来更多的创意盈利能力。近两年,随着电动汽车市场竞争加剧,特斯拉汽车业务面临一段艰难时期。“以价换量”之痛,利润和盈利能力持续下滑。在此背景下,特斯拉急需新的技术故事来增强投资者信心,而以Robotaxi为代表的智能驾驶和以擎天柱为代表的人形机器人业务的落地情况,成为市场观察其技术叙事的关键参考。但近期,特斯拉在削减业务方面并没有真正给市场带来太多惊喜,尤其是机器人量产的推迟,加剧了市场现实和对该公司强烈预期的疲软。巨大的多样性。在此背景下,特斯拉能否成功跨过量产门槛,不仅关系到其技术的商业变现,更是强化市场定价的基础。这种困境让人想起2018年左右Model 3的“容量地狱”。2016年Model 3原型机的发布引起了热议。市场出现前所未有的波动。这款颠覆性产品在很短的时间内就收到了近 50 万份预订单。马斯克曾多次承诺,Model 3可以达到每周5000辆的生产目标。资本市场将此视为特斯拉实现大规模盈利的关键生命线。但真相很薄弱。由于当时弗里蒙工厂的量产推迟超过预期,特斯拉深陷交付危机并引发信任危机。更严重的是,交付层面的问题直接转化为财务困境。由于无法实现订单收入和利润,特斯拉的季度亏损在2017年第三季度之后持续扩大,2018年第二季度达到7.18亿美元。自产能力的不足使得特斯拉的现金流在亏损的边缘挣扎。图:特斯拉净利润季度业绩归属于公司母公司:Wind累计36氪此时,上海超级工厂已经成为特斯拉的最后一根救命稻草。 2018年项目立项后,依靠“中国速度”,上海超级工厂仅用了一年时间,就在2019年底实现了“当年建成、当年投产、当年交付”的行业传奇。此后,上海工厂产能快速提速,而特斯拉的交付能力却没有显着发展。它成功乘着新能源汽车爆发的契机,迅速占领了全球最大的中国市场。它还为欧洲和亚洲市场的交付提供必要的支持。当然,上海工厂的成功离不开当地供应链的深度介入。特斯拉在长三角地区建立了庞大的“4小时朋友圈”。这种集群效应缩短了交货时间,减少了库存降低企业和供应链风险,并带来显着的成本效益。据当时的报道,上海工厂生产的 paModel 3 的单位成本比美国工厂低约 65%。至此,特斯拉的电动汽车生产危机已经彻底解决,并且凭借先发优势和领先的交付能力,特斯拉逐渐确立了其全球霸主地位。而且,凭借中国供应链的规模效应和成本优势,成为全球第一家、盈利能力最强的新能源汽车公司。如期实现商业化也引发了资本市场的狂热渴望。 2019年以来,特斯拉股价快速上涨,迄今为止累计涨幅近20倍。那么,目前人形机器人量产的问题能否在《上海奇迹》中得到重新利用呢?目前,它面临的挑战比以往更大。就其一而言另一方面,即使Model 3是颠覆性产品,关键制造环节也可以借鉴传统汽车供应商的成熟技术和供应体系。这相当于特斯拉只需解决“从1到N”的优化效率,而借助“上海效率”,这才是成功的关键。然而,人形机器人技术仍不完善,尤其是在灵活性方面。手部、高扭矩执行器、行走天平等复杂部件存在较大差距。技术突破是大规模量产的前提,这意味着特斯拉及零部件厂商必须先实现从“0到1”的技术跨越,才有资格谈论量产和降低成本。另一方面,特斯拉电动汽车的成功离不开中国本土的供应链。成熟的供应链不仅保证了特斯拉车辆性能的稳定性,也带来了具有巨大的成本效益。不过,在人形机器人领域,中国本土供应商仍处于起步阶段,技术和成本优势并不明显,因此能为特斯拉提供的帮助有限。在技​​术尚未成熟、没有现成供应链的情况下,特斯拉必须深化垂直整合战略:不仅要不断打磨核心技术,还要发展自身或深耕核心供应链“从0到1”。这无疑增加了擎天柱的制造难度和产能,而且昂贵的蘑菇增加了供应链风险和初始投资成本。同时,这也意味着“中国模式”的效率在机器人领域无法轻易复制,这可能会让特斯拉面临比Model 3时代更长的量产考验。更重要的是,如果特斯拉的叙事逻辑因此而松动,很可能会推动该公司的“强烈预期”o 风险边缘并引发市场对其价值的重新评估。毕竟,这直接关系到是汽车制造商还是仍然拥有颠覆性技术的能源科技巨头。因此,目前四面楚歌的特斯拉,迫切需要下一个“奇迹奇迹”。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