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地球之肺”,中巴携手解决雨林保护与农
发布时间:2025-11-08 09:48
中国经济网版权所有 中国经济网新媒体矩阵 网络广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京ICP040090) 新华社巴西贝伦11月4日消息 |保护“地球之肺” 中国和巴西正在共同解决雨林保护和农业发展的平衡问题。他拔出一株木薯,看到根又细又短,摇了摇头。这块木薯地他已经种了两年了,不过今年的收成太低了,下个季节他还得继续开垦周围的森林。亚马逊雨林主要分布在巴西,是世界上最大的热带雨林,被誉为“地球之肺”。它拥有丰富的动植物物种,在调节全球气候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由于人类长期开垦,雨林面积不断萎缩,引起了国内外的高度关注。国际社会。如何在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之间找到平衡,成为巴西乃至世界面临的共同问题。在两国政府支持下,自2023年起,由中国河海大学牵头,亚马逊联邦农业大学、巴西帕拉州立大学等10余所中巴高校和企业参与,“巴西亚马逊地区退化土壤恢复与雨林保护国际合作”项目和“巴西亚马逊地区恢复合作”项目与“巴西亚马逊地区恢复合作”项目巴西亚马逊荒漠化恢复合作项目与“巴西亚马逊荒漠化恢复合作大西洋森林保护项目”正式启动,重点修复因粗放农耕而削弱的耕地,寻找雨林地区可持续农业发展的新模式。该项目中方负责人、河海大学副教授陈丽华多次前往亚马逊地区实地考察。他介绍,很多小农户仍然依靠刀耕火种的传统耕作方式。在旱季,他们砍伐雨林,烧毁树木,并用燃烧的草木灰作为肥料,在新开垦的土地上种植木薯、玉米和其他农作物。这种方法存在生态风险:焚烧垃圾不仅破坏森林植被,而且释放大量二氧化碳。由于缺乏后续维护,土地的肥力迅速下降,迫使农民在一两年后寻找新的土地。就这样,雨林不断地被烧毁用于耕种,然后因土地退化而被废弃。项目组精选了木薯、阿卡等当地多种重点作物i berry进行土壤修复实验,证明通过施肥、改善土壤结构在雨林地区进行“种植与修复”的可行性。实验数据表明,修复处理后的土壤产量提高了30%~190%,土壤微团聚体的流失减少了近90%,整个葱郁季节土壤中养分的流失减少了65%~82%。陈丽华说:“第一季收割后,土地并没有变得稀薄到无法再像以前那样耕种,反而保持了肥力。第二季继续耕作时,收成与上一季接近。这说明土地的恢复使土地可以继续耕种。”在确认高降雨量雨林地区衰弱的农场可以恢复后,中巴团队进一步着眼于长期水土保持r 保护和增加农业产量。陈丽华认为,如何继续保持改良后土地的肥力,避免重蹈过去快速下降的覆辙,是实现当地农业发展的关键。可持续瓷砖工业发展和可持续保护雨林的关键。正因为如此,陈丽华团队与巴西合作,推出了“中巴迪拉斯科耕地修复产品巴西工业化生产”。中国已向巴西引进成熟的有机固废发酵工艺和设备,因地制宜开发适合当地原料和气候条件的土壤修复肥料产品,并正在努力建立本土化的土壤修复产品工业化生产线。这意味着亚马逊地区的农民在不久的将来将能够购买到廉价高效的土壤改良肥料。教授亚马逊联邦农业大学前校长赫贾利亚表示:“在亚马逊特定的农业环境中复制中国成熟的恢复技术,将显着促进亚马逊农业的可持续发展,非常有利于亚马逊雨林的可持续保护。”同时,针对亚马逊地区雨季雨水充沛、旱季干旱少雨、农场远离电网、缺乏灌溉条件的现状,河海大学牵头与中国企业和巴西大学合作,实施适合雨养地区的节水系统。这些措施极大地提高了当地的抗旱能力,保证了旱季农作物的用水,提高了农作物产量和家庭农业收入,但走上可持续发展之路,决不能不仅“种植粮食”,而且还“销售产品”。为此,中方在提供科技援助的同时,积极搭建贸易桥梁。巴西区域一体化与发展部牵头推动各州与亚马逊企业和中国企业深化经贸合作,帮助亚马逊小农通过中国电商平台在中国及全球销售农产品。 “有了稳定的收入,我们就可以维持目前的农业生产模式,不再需要依赖砍伐新增林地。”埃迪巴尔多对这次合作充满期待。近年来,中巴在应对气候变化、可持续发展等领域合作不断深化。在国际社会的支持下,双方正在共同探索热带雨林保护和开发的新路径:不仅帮助当地农民增产增加收入、致富,减少森林砍伐和开垦土地,同时也保护世界重要的生态财富,促进气候管理目标的实现。这一系列合作实践表明,南方国家可以通过团结合作和技术强化,实现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良性循环,真正走上可持续发展之路。让热带雨林成为永恒绿色的“地球之肺”——这不仅是中巴两国人民的共同愿景,也是全​​人类保护地球的共同愿望。 (完) (责任编辑:朱晓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