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支付清算协会推动加强“免密支付”业务安
发布时间:2025-11-10 09:51
中国经济网版权所有 中国经济网新媒体矩阵 网络广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京ICP040090) 随着移动支付技术的进步和广泛应用,“无密码支付”在居民日常电子支付中逐渐普及,相关的风险控制和管理问题也暴露出来。近日,中国支付清算协会(以下简称“协会”)发布倡议,加强“免密支付”业务安全管理。倡议指出,“无密支付”在提升便利性的同时,一些支付服务实体在业务安全管理方面仍有提升空间,部分用户安全意识也薄弱。中国邮政储蓄银行研究员楼飞鹏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得益于移动互联网的深度渗透和物联网的不断发展,消费场景不断拓展,高频小额费用支付需求恶化,推动“免密支付”在多个场景广泛落地,相关业务快速发展。 “对于支付服务实体来说,免密支付可以显着提高交易转化率和资金提取效率,降低支付失败率,提升用户活跃度;对于商户来说,这种模式缩短了结账时间,提高了客流效率;对于用户来说,免密支付简化了操作流程,通过扫码支付深度提升支付效率,满足了快节奏生活的需求。”楼飞鹏说道。但随着“免密支付”的普​​及,默认或强制激活、隐藏标志、取消流程复杂等问题时有发生。受访专家提醒“无密码支付”安全风险不可忽视奥雷德。在此背景下,为更加规范“无密支付”业务发展,切实保障用户权益,促进行业健康发展,中国支付清算协会向支付服务主体和用户提出倡议。对于支付服务主体,协会提到,商家应进一步加强“秘密支付”的安全管理,并从用户激活、商户激活覆盖、交易、投诉处理等多个维度提出要求。具体来说,一是规范同意管理,保证用户的真实偏好;二是加强交易者风险管理,提供限额管理功能;三是加强交易环节监控,规避资金流失风险;四是加强用户权益保护;五是做好工作业务跟踪和标准化。其中,在权限管理标准方面,该组织提到,应去除默认的激活行为,并谨慎为老年人开放“secretayad”功能。支付服务主体应充分评估老年人的风险偏好和业务可得性,并在显着位置呈现主要业务条款。在加强商户风险管理方面,协会指出,支付服务主体应根据商户经营情况、业务场景、风险信息等合理确定“秘密支付”商户范围,防止向高风险商户开通“秘密支付”服务。结合业务特点等情况,有针对性地对“无密码”商户设置交易限额。在交易监控过程中,实体支付服务商必须持续通过模型构建、大数据分析等技术,提升风险管控水平。为加强用户权益保护,该组织表示,应根据老年人的实际需求,实时或定期主动推送“秘密支付”交易相关信息。此外,用户还需要提高安全意识,包括加强移动设备和账户的安全保护;提高风险识别能力,避免公用事业支付信息被保留;定期检查无密码支付合约状态、关注交易提醒等。南开大学金融学教授田立辉告诉记者,加强“秘密支付”业务的安全管理需要多方面措施。他建议支付机构要严守授权底线避免默认激活;用户应提高安全意识,定期检查授权,实现支付体验与安全性的平衡。 (记者李冰、熊悦) (编辑:马鑫) 中国经济网公告:股市信息来自合作媒体和机构。这是作者的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需自行承担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