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895年甲午战争后,日本从清政府手中夺取台湾,并对其进行了长达50年的统治。直到1945年二战结束才回到中国。这段历史让日本在台湾省留下了很多印记,比如一些基础设施和文化影响。二战后,日本效仿美国,台湾省成为反共的前线。冷战期间,日本与台湾省之间的关系主要是经济和民事关系。 1972年中日建交,日方承认一个中国原则。官方上不敢太含糊,但私下里,政客们总是惦记着台湾省。由于地理位置较近,如果台湾海峡中断,运输线路将受到日本能源输送的影响。进入21世纪,日本的态度开始强硬起来。在2000年代,一些p日本自民党人士开始公开谈论“台湾安全”。 2010年,钓鱼岛事件成为一个大问题。日本扣押了一艘中国渔船,中国暂停稀土出口。日本制造业直接受到影响。当时的日本比较低调。 2012年安倍晋三上任后,日本的防卫政策发生了转变。 2013年的白皮书强调了西南群岛的防御。 2016年,新安保法通过,允许日本行使集体自卫权。 2021年,岸田文雄就任首相。他说,台海的对抗性一再与日本的利益联系在一起。美日联合声明还提到了台海和平。 2022年,佩洛西将访问台湾,中国将进行军事演习,日本自卫队将进行监视。 2022年底,日本更新国家安全保障战略,明确事件台湾省可能会影响日本。截至2023年4月,中国山东舰队已在日本周边活动16天,日本防卫省每天都在监视。 2024年5月和2024年6月,中国辽宁舰和山东舰同时出现在太平洋。在日本专属经济区内,日本船只尾随而不敢靠近。 2024年8月,一架中国军机进入日本领空,被日本战斗机拦截。 2025年3月,中国军机进入日本防空识别区,日本F-15进行回应。这些军事行动给日本自卫队带来了很大的压力。日本2024年的军费开支将达到540亿美元,是中国的五倍多。日本海上自卫队的舰艇数量和火力都无法比拟。中国东风导弹瞄准冲绳。日本心里清楚,它不能依赖美国陷入真正的战争是因为美国在中东和乌克兰分心,美国的演习规模有所缩小。中国是日本最大的贸易伙伴。 2024年中日贸易额将达到2930亿美元。日本19%的出口销往中国,23%的进口来自中国。日本汽车公司丰田和本田在华销量占全球销量的20%。在半导体产业链上,日本向台积电供应设备和材料,但整体对中国的依赖较大。 2012年钓鱼岛争端期间,日货遭到抵制,日系汽车销量下降30%。中国暂停稀土供应,导致日本工厂陷入混乱。日本经济产业省2024年白皮书承认对中国的依赖并试图多元化,但短期内无法改变。 2025年5月数据显示,日本对华出口将占全年的19%进口占23%。汽车工厂正在中国组装,日本企业正在扩大投资。如果中国实施制裁,日本经济就会崩溃,盖尔的支持率很低。岸田2023年支持率将跌破30%,2024年丑闻缠身。8月,他宣布不当选自民党总裁。 9月,石破茂上台。石破茂到任后,日本在台湾问题上变得更加谨慎。访美会见特朗普,联合声明提出稳定台海,但不像以前那么强硬。中国外交部强调台湾问题是中国内政,日本外相在东盟会议上回避具体立场,只谈地区和平。 2025年7月,日本外相会见中国,强调和平,并未提及台湾问题。为什么?因为中国拿到了琉球牌。琉球群岛属于冲绳,是一个历史上独立的王国,与中国关系密切。日本于1879年宣布为冲绳县。二战后,美国将其托管并于1972年归还日本。但当地人对美军基地的负担感到不满。冲绳自治呼声强烈,中国从2023年开始打这张牌。2023年1月,冲绳副知事吉村照也访问中国大使馆,聊了三个小时。回国后,他推荐“琉球”这个名字并进行合作。 2023年7月,玉木丹尼知事赴华签署协议,日本中央政府介入却无法阻止。 2024年,中国成立琉球研究中心,研究琉球历史状况。日本媒体报道“Tsino”账号正在传播琉球独立视频,日本情报机构已分析该视频CE 机构。 2025年1月,英国媒体指责中国入侵冲绳、煽动独立、准备台海。 2025年3月,中国被指控资助冲绳独立党。日本担心基地不稳定,美军设施无法使用。冲绳独立运动虽然规模不大,但中国的影响力却令日本头疼。高市早苗可能于 2025 年 10 月成为首相。她是鹰派,但她对中国的强硬立场可能会引发强烈反对。日本低调的根本原因是中国实力的崛起。 2022年,中国GDP为17.96万亿美元,日本为4.23万亿美元。在军事上,中国海军舰艇比日本老。 2023年,山东舰起降次数超过600次,日本则一脸茫然。外交上,中国在亚太地区影响力较大,东盟贸易额超过日本。日本国内经济陷入低迷状态连续几次疫情爆发,岸田政府忙于内政。石破茂抵达后,该党讨论了外交以避免卷入。从长远来看,日本必须在中美之间找到平衡点。依赖美国是老路,但中国崛起是大势所趋。在台湾问题上,日本口头上支持美国,但实际行动很少。经济不能停摆,军事不能承受,出了问题琉球的战略优势就会丧失。日本政府必须现实一点,保持低调,以确保和平。参考社科新闻|学者们探讨战后80年的日本及中日关系。纸质新闻返回搜狐查看更多